close

  
  (12月31日,千年學府岳麓書院與鳳凰網共同舉辦2014年度特別講壇。)
  紅網長沙12月31日訊(記者 劉玉先)今天下午,千年學府岳麓書院與鳳凰網共同舉辦2014年度特別講壇,縱論“儒釋道與中國文化”,探究天人學理,播耘智慧福田。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歐陽斌等出席。
  現場,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朱漢民,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,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分別從儒釋道三個角度,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闡釋。
  張繼禹在題為《儒釋道:以人為本的文化傳統》的講座中提出,儒釋道三家的學說都是以人為本,但是角度不一樣。“儒家的角度是治省,佛家是講究自覺,道家講自然,中國古人認為,天地之大德曰生,天地之間最大的德行,是促進天地之間的各種生命生生不息,這就是一種重生思想的體現。”張繼禹說。
  聖輝認為,佛教這一世界宗教進入中國,是一大因緣,公元前五六世紀是中西方大哲學家誕生的時代,古希腊有蘇格拉底,柏拉圖,亞里士多德,印度有釋迦牟尼,中國有老子,孔子。中國當時和古希腊交流,相隔太遠,所以和印度進行交流,所以說佛教傳入中國是殊勝因緣。西方僧人最早進入中國,是住在接待外賓的鴻臚寺,佛教徒後來的住所也叫寺。早期佛經翻譯,對應的漢語詞彙,許多是道家用語。可見佛道儒三者在交流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。
  聖輝法師說,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昨天,當代中國人應當對傳統有所瞭解,才會更加真誠地熱愛我們的國家。
  朱漢民在講座中引用《論語》“君子和而不同”的古訓,提出儒釋道三家確實有所不同,正如宋孝宗所說“以佛治心,以道治生,儒學治世”,儒家的價值基礎是治世,要建一個五倫的理想社會秩序,儒者都有很強的入世精神,要立德立功立言。佛教以治心為價值基礎,要達到一個平和的境界,道教以治生為目標,要效法天道,自然無為。
  朱漢民認為,心靈和諧與社會和諧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,儒釋道三家,實際上都是以“和”作為一種價值,都需要一種文化包容的心態,從漢代開始,儒釋道並存的格局一直延續至今,產生了禪學,理學和全真道這三種新的儒釋道文化形態,這種和而不同的精神,有利於人類文明的發展。  (原標題:岳麓書院開壇賀歲 儒釋道聯袂弘揚國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b50pbrfg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